嫘祖故里不止一对“远安兄弟”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9-01 20:56

  嫘祖故里不止一对“远安兄弟”连日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远安县嫘祖镇采访,感受最深的是:当地民风淳朴,村民待人热情、真诚。听村民说得最多的话是:邻里乡亲间帮扶,千百年来代代相传,已烙在骨髓里博鱼·体育。感恩回报,发自真心,是纯自然之举。

  嫘祖故里,诗画远安。这片秀美的土地上,远不止一对“远安兄弟”——还有更多像宋来波这样被帮扶后的“好伢”,走出大山,又时常回望,反哺报恩。

  “我也出生在远安一个贫困农村家庭,当年考上大学,就是靠左邻右舍凑齐学费。”8月30日,“中国好人”徐玉华讲述自己的身世。为回报家乡,1999年大学毕业时,她主动分回远安县苟家垭中学。宋来波成了徐玉华的第一批学生。

  “那时农村困难,每次家访,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因经济困难而面临辍学风险。”2012年,徐玉华开始通过网络凝聚爱心,为贫困学生寻找“一对一”的长期资助人。2017年5月,在远安县多个部门和单位支持下,远安县“玉华爱心助学工作室”成立,招募本土爱心志愿者60名,编织起助学济困爱心保障网。

  走进工作室,翻开徐玉华的爱心捐助记录本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每名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、就读学校、资助金额分配:

  “8月29日,在北京工作的学生陈曙光表示想再资助一名学生,并汇款2000元。曙光此前从小学开始资助的孩子,已考上大学。”

  一批批获捐助学生,考上大学、走上社会;一批批事业有成的学生,又接力反哺社会,延续爱心……每天,徐玉华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、视频号“用爱播撒希望”上记录这些爱心故事。

  “这些年来,有很多学生联系我,表示想资助贫困学生,其中就有宋来波。”徐玉华说,这份工作虽然微小,但如果能影响学生参与、接力,把爱心传递,这是身为老师最大的幸福。

  “我小时候的境遇,和宋来波兄弟俩差不多。”向家福介绍,他8个月时丧母,2岁丧父,多亏村民黄厚玉、向成秀把他养大。

  在向家福的记忆里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农村不少地方口粮短缺,煮红薯就是一顿好饭。黄厚玉夫妻上有老、下有三个子女,日子也过得艰难,但还是将幼无所依的向家福领回家。“那时候,桌子上多双筷子,是不轻的负担。”黄厚玉、向成秀不仅给了向家福一双筷子,还全力将他养大,帮扶他结婚、建房、安家博鱼·体育

  2022年11月9日,向家福夫妻俩在油菜田除草时,被野猪咬伤。其子向瑞华忙着在医院照料老人,慌乱中,忘了托付邻里照料家里。

  等向家福伤情稳定,想起家里的5头猪3只羊,一拍大腿:“这算是完了!”前来探望的邻居让他放宽心。原来,左邻右舍已自发组织排班,每天三四个人,到向家福家里喂牲口、收拾屋子,整整持续了三四十天,直到夫妻俩康复出院。

  在向家福看来,虽然人生坎坷,但他和宋来波一样博鱼·体育,都得到了乡亲邻里的帮助,最终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。

  “乡邻互助,在我们这儿,平常又普遍,是应该做到的事。”分水村党支部徐文豪盘点说:村里的陈明秀老人,长期热心帮助忙于生计的邻居照看孩子;五组一户农家,妻子残疾卧床,生活靠丈夫照料,今年7月,丈夫被蛇咬伤入院治疗,四五户邻居分成两组,轮流去陪伴照顾女主人、料理家务……

  8月30日,在北京的宋来波通过电话告诉记者,返乡创业的念头已考虑多时:“我会努力把厂子办起来,让更多家乡人从中受益。”

  分水村村委会附近,有一处三岔路口,交通事故频发。在外创业有成的村民黄厚虎出资将三岔路口改成环岛,还在附近修建文化广场,方便村民休闲体育锻炼。

  去年,嫘祖镇中心卫生院血液透析室投入运营。以前,镇里的患者往返县城做血液透析,需要4小时。现在,不用长途奔波了。从分水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罗方林,是血液透析室的捐赠者之一。

  “村里可以成立劳务公司,承接镇上的小型工程。”罗方林经常为村集体经济提出发展思路。他说,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,要助力解决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,这是感恩时代和乡亲们的最好方式。

  远安县民俗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胡延雄认为,这与当地教人向善、“好人得好报”的乡风民俗分不开。近些年来,政府提倡成立道德理事会、评选道德楷模,引导群众向上向善,对风俗教化产生积极影响。

 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振认为,“远安兄弟”作为受助者一方,他们始终怀有最淳朴、炽热的感恩之情,弟弟宋来波更是以“接棒人”的角色,通过自身的奋斗、自强,让感恩完成一次别样的“升华”——力所能及回馈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乡亲。

  “这种升华特别值得我们思考,让守望相助的美德成为一种正向循环。”王振说,行善的本心并不是为了回报,但受助一方回馈帮助的一方,帮助的一方也许会有更强的动机去延续行善的使命,受助的一方会更加奋发图强以不枉人们的帮助。

  宜昌市委党校副校长龙会忠说,知恩图报、感恩戴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,在维系社会公序良俗、传递人际交往文明中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。《“远安兄弟”还情记》呈现了文明的乡风、时代的新貌、传统的赓续,将带动和催生更多的好人好事与新人新风的养成。